2021年的食品冷鏈物流市場風云變幻,作為冷鏈行業的“核心肌群”,冷庫投資建設成為行業的又一風口。
據中物聯冷鏈委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全國公共型食品冷庫容量達到1.77億立方米,折合7080萬噸。2020年新增庫容2568萬立方米,同比增長16.98%。從趨勢來看,自2015年以來全國公共型食品冷庫容量年增長率始終保持在10-20%區間。
據中物聯冷鏈委鏈庫平臺(小程序搜索鏈庫)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在建冷庫容量約達500萬立方米,第二季度在建冷庫容量約達385萬立方米,第三季度在建冷庫容量約達到302.2萬立方米。
前三季度的冷庫建設速度不可謂不快,如此下去冷庫建設是否會失速?冷庫市場是否會面臨過剩的局面?
一、政策紅利。今年國家密集出臺多項政策引導鄉村及城鎮冷鏈物流發展,將冷庫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鞏固鄉村振興成果、補足城鄉冷鏈物流短板和完善冷鏈物流網絡的重要抓手。比如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出臺的《進一步推進農商互聯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以及中國銀行等發布的《關于支持冷鏈物流發展的通知》等。
二、強標助力。隨著由中物聯冷鏈委、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等制定的首個食品冷鏈強制性國家標準——《食品冷鏈物流衛生規范》在今年3月11日的正式實施,冷鏈食品安全監管環境不斷改善,冷鏈行業準入門檻加速提升,為冷庫建設提供了機遇。
三、消費拉動。近兩年餐飲連鎖化和工業化、凈菜進城、預制菜、冷凍食品得到快速發展,但與之相對應的冷庫短板愈發凸顯,尤其是高標冷庫,現有的冷鏈基礎設施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要,冷鏈基建的水平已明顯滯后于產業需求。
四、產地升級。產地端冷鏈設施建設是補足城鄉冷鏈設施短板、優化全國冷鏈物流網絡的重要舉措,目前在產地布局冷庫的企業較少,大多為供銷社或者產地批發市場,主要作用為產品預冷、暫儲。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實施,寄遞冷鏈設施、冷鏈商品化處理中心成為產地冷鏈升級的重心。
五、跨界入局。冷鏈市場需求強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巨鱷跨界進入冷鏈賽道。冷庫作為最重要的冷鏈流通節點,自然是重點布局的對象。像供銷總社和各地供銷社、各地農投等為代表的國企,萬科、玉湖、龍光等為代表的地產、民營、外資等亦紛紛展開布局。
六、疫情變數。疫情不僅打亂了原本穩步恢復的全球供應鏈,也對國內冷鏈食品流通帶來了很大的變數和沖擊。持續增加的高端進口冷鏈食品增加了對查驗庫、集中監管倉(首站庫)、分撥中心等的需求。各大港口冷鏈進出口食品的價格波動和裝卸貨紊亂,又造成了港口冷庫的周轉效率低、時間長,需要更多的冷庫來存放貨品。
七、新零售刺激。在新零售的背景下,消費群體、消費理念、消費方式、消費場景等進入到全新的階段。社區團購、網紅帶貨等,在近兩年迅速發展成為新消費的主戰場,進一步釋放了生鮮冷凍食品的市場需求,自建網格倉、前置倉、自提點等成為新一輪的冷庫展示形態。(來源: 中物聯冷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