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產品在儲存、運輸、配送等物流環節,容易受到損壞,冷鏈物流能力便成了生鮮電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但仍有很多因素制約著生鮮電商等行業的健康發展,生鮮電商企業發展冷鏈物流面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模式未定,無法實施自動化物流系統
生鮮電商的業務模式并未成熟,仍處于快速變化發展中。這使得冷鏈物流作為生鮮電商的配套業務,也必須保持靈活變動的狀態。再加上業務量增長太快,對未來業務量變化不容易估算,都給自動化物流技術的應用帶來困擾。盡管自動化物流系統能夠帶來運作效率的提升,但是系統本身的柔性化程度還無法滿足企業要求,加上系統建設成本較高,使得眾多生鮮電商企業在投資方面比較謹慎。由于整個物流系統沒有做到完全自動化運作,相關硬件無法一步到位,這都限制了物流作業效率的提高。
行業標準未確實,全品類運作仍是難題
不同的商品,要控制不同的溫度,而且對于冷鏈物流的包裝、運輸等要求都會不同,并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這是多數冷鏈物流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點。生鮮冷鏈物流運作的復雜程度高也造成了還沒有公認的行業標準,這使物流運作協調比較困難,企業成本難以降低。例如,在生鮮冷鏈物流中托盤和周轉箱的循環共用,要比普通托盤和周轉箱循環共用要求更加苛刻。因為大部分生鮮產品都是食品,對物流包裝有消毒的要求,但是目前沒有行業公認的運作與檢測標準,因此包裝循環共用模式很難推廣。
第三方冷鏈物流體系在目前沒有充分透明的情況下,進入門檻相對較低,市場上魚龍混雜,“兩端冷,中間化”的假冷鏈物流現象時有發生,使得生鮮電商在采購第三方冷鏈服務時有所忌憚。也正因為如此,大部分生鮮電商企業為了保證物流服務品質,仍然保有了一定的冷鏈物流運作能力。
還有部分機構和生鮮冷鏈平臺,想通過整合金融、保險、大數據和物聯網、傳感等技術,實現車輛在線服務,對車內溫度、濕度和運行狀態實時監控,保障餐桌食品安全;同時建立全國統一的庫聯網系統,以期望提升倉庫資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完成冷庫可視化管理,創建全鏈條、網絡化、嚴標準、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全國冷鏈運營體系,但到目前為止,這一設想還是停留在PPT上。
從冷鏈物流產業鏈來看,從冷藏庫租賃到冷藏車、冷庫叉車等設備購買,再到冷庫人工成本,冷鏈物流各環節的成本基本都是普通物流服務的數倍以上。有相關數據顯示,從生鮮電商的總體投入來看,上升最快的成本就是倉庫租金和人員開支。在保證服務質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持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是冷鏈物流企業贏得市場的關鍵。
生鮮食品的包裝,目前在亞洲市場以全新紙質托板為基礎的真空貼體食品包裝已經投入運用。該新產品能顯著延長食品貨架期,帶來可觀的可持續發展效益,符合生鮮市場從氣調包裝逐步轉向貼體包裝的新趨勢。該技術能幫助加工商提高運營效率,獨特的外觀可為零售商增強貨架吸引力、實現包裝差異化,并為消費者帶來更多便利。(來源:老羅談冷鏈)